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4-03-11    0次浏览    来源: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围绕“四大工程”,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内涵发展,努力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等文件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十三五”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确定“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切实有效的举措,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与总结

“十二五”时期,学校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二五”的主要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发展理念特色彰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实施“学科引领、教育提质、人才强校、管理创新”四大工程,强化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学校顺利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实行本科一批招生,学校发展理念特色彰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学科布局更趋合理,学科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1个湖南省重点学科,其中林学、生态学被评为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遴选了12个学位点培育学科。五年来,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个,领域1个;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学、工学、理学、法学、管理学和艺术学6大学科门类的13个一级学科。形成了林学学科优势突出,理科基础较为坚实,工科实力逐步强大,人文社科蓄势待发的多学科、多层次学位点建设新格局。

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质量持续提高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学校获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立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复核验收并获二次资助,15门省级精品课程已有14门课程通过复核验收。2012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一个,2013年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个(班戈学院),实现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学机构零的突破,其中班戈学院为湖南及周边省份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我校与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和机构继续保持实质性合作关系。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中获得“优秀”,近5年被推荐参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7篇,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7篇。

科学研究成绩良好,社会服务着力加强。“十二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并实现自科、社科国家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年度科研到账总经费连续三年保持在1亿元左右。学校推行科研目标管理制度,提高了科研绩效和成果产出。签订产学研协议174项,参与社会科技服务项目1220项,派出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126名。鉴定科技成果2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1,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培育植物新品种15个,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8个,授权发明专利310项。发表SCI论文320篇,CSSCI论文438篇,出版著作105部。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省部级创新团队5个,国家、省部级各类创新人才计划4人次。学校整体科研实力跃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术期刊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林研究》连续两届入选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我校中文核心期刊数达到2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定位,特色进一步彰显。

师资质量不断提升,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相结合,努力接轨国家和地方各种人才项目,师资质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从学历结构上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6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4.04%,较“十一五”末提高13.7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有1075人,占专任教师的78.70%,较“十一五”末提高11.98%。从职称结构上看,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达到671人,占专任教师的49.12%,中级职称的人数达到650人,占专任教师的47.58%,较“十一五”末分别提高5.68%8.09%。大力引进“985”、“211”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具有海外学历学位人员,学校师资学缘结构稳定在78%左右。

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管理创新初见成效。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强化全员创新意识;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切实规范办事程序;以体制创新为核心,逐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增强学校活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完善决策机制,建立问责机制,加强行政督查,增强了工作执行力,确保了各项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反馈、有成效。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提高了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逐步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基础建设有条不紊,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项目3个,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接管了面积达7.2万亩的平江县国有芦头林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学院老校区资产有偿划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现有校园规划已经完成,株洲校区已合理处置,长沙校区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基本合理,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二五”期间,完成了结构实验楼、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综合实验楼、西园图书馆改扩建工程的建设,在建的安置房项目和工科实训大楼项目已于2015年年底正式动工。目前,学校建筑规模71.9696m2,基本上能满足办学的需求。校园环境绿化改造完成了整体规划,并于2015年完成了三个片区的改造施工,其余片区计划在后续两年改造完毕,最终实现“森林校园”的目标。

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五年来,国际教育共招收本科学生1878人、专科学生333人,国际教育在校生规模全省第一。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英国班戈大学等建立了海外教师培训基地。启动实施骨干教师及核心教学管理人员境外轮训项目(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核批)两个,共派出43名教师赴英国班戈大学培训。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湖南省教育厅涉外办学项目专业教师海外进修项目,教师出国学习48人次。共聘请各类外教59人次;2012年获得长沙市涉外人员管理先进单位第一名,外籍专家2人次获得湖南省政府友谊奖。获批省级引智项目18项,召开国际学术会议6次,实施海外名师项目4项,各类出国留学、游学学生415人。招收各类留学生187人。国际合作交流管理制度完善,行政管理文件齐全,建立了校内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网络和信息化平台。

继续教育成绩优良,干部培训成果丰富。“十二五”期间,我校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累计招生22335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累计注册考生16400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专业由“十一五”期间的78个增加为95个,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8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25,专科专业8个。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种19个;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22000余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10324人,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教育15957人次。

企业干部管理培训工作成果丰富。一是培训规模大。共举办各类工商管理培训班和适应性短期专题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6000余人次。二是培训层次高。重点举办了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处以上干部选学培训班、全省大型国有企业领导“工商管理与现代经济理论”培训班和“现代企业管理”培训班、其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层次的培训班。三是培训质量好。根据《培训班评估表》统计显示,培训班的总体优良率达96%以上。

党建工作日益深化,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学校圆满召开了第六次党代会,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学校党委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一批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扎实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制定专题教育方案,重点抓好专题学习培训、书记带领班子讲党课、三次专题研讨等工作。全校上下联动,积极整改“不严不实”问题,有效推动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生态教研室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全省高校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党组织。

党员和党组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共发展党员12065名,其中学生党员11986名,教工党员79名。严格执行《中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修订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试行)》,制定了《处级干部换届工作方案》。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机制,大力培养年轻干部,开展干部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为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校园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学校成功承办了第14届全国高等农林水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湖南省第二届校园文化论坛。多项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获省委教育工委立项支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和优秀校园文化成果评选工作,“林大讲坛”、“红楼论坛”、“名师导学”、“校园读书节”等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机遇挑战与主要瓶颈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内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改革,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转型升级;从省内看,湖南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关键期;从教育看,“双一流”启动在即,大学及学科面临重新洗牌。必须正确认识环境和政策的新动态和新趋势,敏锐把握新机遇,科学应对新挑战,努力实现学校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

(一)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挑战

一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趋势,以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变为质量提升,要求学校尽快适应这一转变,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策略,否则将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的危险。

二是省内外许多与我校相似的本科院校,利用区位条件、人文环境、政策措施等,以优势项目争取中央、省级政府和第三方办学资源,谋求特色发展,这迫使学校必须尽快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 面临的机遇

没有挑战就没有机遇,而且挑战无法回避,机遇却可能失之交臂。在应对新挑战的同时,必须抢抓新挑战赋予的新机遇。

2015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美丽中国。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学校作为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以林为特色的绿色学府,如何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2015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学校作为一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一本省属地方高校,如何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巩固学科特色和优势,从而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是十三五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湖南省“教育强省”、“绿色湖南”等战略的实施,国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十三五”时期,是湖南省推进“四化两型”,加快绿色化进程,建设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攻坚期。如何整合学科资源,为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从而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优化学科结构,是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难得的机遇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

1.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偏少,尤其是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严重匮乏;梯队结构不合理、尖端不尖、中坚不坚;学科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协同创新能力较弱。高水平教学、科研和学科平台稀缺,运行效率低下,核心竞争力不强。

2.学科体系不完整,学院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协同效应不突出;学科方向凝练不够,且方向分散而不稳定。传统特色学科受到条块分割、人员和资源分散的影响,很难集中优势在本学科前沿开展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也不能在关键科学研究领域和本学科重要研究方向占领至高点。有特色无优势,重大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太少。科学研究的内涵水平不高,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较少,国家自科、社科基金数量尚滞留于省属大学较低水平

3.办学资源和条件保障不充分。一是办学经费紧张,经费来源单一,办学投入与教职工收入水平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不能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尤其是校园用地面积与我校办学规模要求相差甚远,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硬件因素;三是现有资源配置与学科发展不相适应,共享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低,效益低下;四是保障能力有限,管理理念和机制陈旧,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

三、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依托行业,凝练特色,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发展方针,坚持“扶优扶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继续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以法治思维和大学精神为准绳,加强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建设,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释放办学活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整合资源,调整结构,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点,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高端创新团队,深入开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重点支持原始创新,积极开展引进创新,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石,科学把握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合理整合和配置资源,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增强教学、科研与学科等硬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形成集体向心力,凝聚发展合力,齐心协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将学校的农林生态特色对接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绿色湖南建设和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升级,按照“生态+”的思路,全面整合教学、科研和学科资源,建设特色鲜明、水平突出、成果卓越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体系,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开放发展。把开放作为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外联动,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树立学校的国际影响和声誉。

共享发展。把共享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策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学校发展与学院(部门)发展、个人发展的关系,按照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的原则,构建师生员工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增进和谐团结,增强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三)战略重点

1.秉承并弘扬“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坚持“包容、合作、坚毅、公允”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着力营造“追求卓越、独立思考、严谨治学、自由探索”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独特而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

2.以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为标杆,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机制、人才团队建设、科研组织和协同创新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和各种考核评价体制等方面开展系列配套改革。构建起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并能促进一流学科团队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4.瞄准科学前沿和发展方向以及国家、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要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和学科群建设;要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流学科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及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要在现有优势特色学科的关键科学研究领域和重要学科研究方向开展卓有成效的攻关研究,企求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并尽快占领本学科的至高点;要按照学校学科总体布局的要求优化学科结构,逐步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和高水平的学科平台;要根据ESI学科和研究领域分类,按照一流学科标准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重点研究领域,形成富有特色又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四)总体目标

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反映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的若干重要指标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在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涉林行业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现有优势特色学科的多个关键科学研究领域和重要学科研究方向占领至高点;争取若干领军人才进入顶尖人才工程,若干核心团队入选国家级团队,若干优势特色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一批学科位居国家和省级一流学科行列,并建成一批高水平学科创新团队及创新平台;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标志性科研成果较“十二五”有较大的增长;学校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改善;财政状况大幅度改善,民生建设显著加强,逐年提高教职工待遇。2020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五)具体目标

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学科实力显著提升,农林生态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彰显,理工科和人文社科在若干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2020年,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下同)达到6-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达到15-20个,专业学位类别达到6-8个;1-2个学科进入国际ESI 排名前1%,建成2-3个国家一流学科和5-8个湖南省一流学科。

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控制在265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规模稳定在23600人左右、学术型硕士生1200人左右、专业学位硕士生超过1200人、博士研究生达到300-350人,留学生规模达到150-200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规模达到50000人次。

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建设2-3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一体,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启动院士工程,形成一支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芙蓉学者”、“树人学者”等高端人才为核心的“引领”团队,建设与学校地位相适应、规模与同类高校基本相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到2020年,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700人,专任教师比例提高至75%;院士候选人培养与申报取得实质性进展,引进和培养“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12人;培养和引进国家级青年(五青)人才10人。

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从适应向支撑和引领转变,若干关键指标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十三五”期间,科研项目经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SCIEICPCI-SSSCICSS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保持逐年增长。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0项。特别是要获得一批能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2-3个,年均授权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100件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能力争取位列全国同类高校前列。争取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等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类型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国际教育对全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明显加强。成立孔子学院,为学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中转站。筹建“中非”、“中亚”以及“中美”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基地)。到2020年,引进/聘请海外教师和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和兼职累计200人次左右。来华交流(交换)生人数累计达到200人次以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在校生比例达到学生总人数的1%左右。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平安和谐、生态文明、“两型”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学文化和“中南林科大”精神进一步彰显。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建立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基本建立与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四、建设任务与主要措施

按照“十三五”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发展总体目标,转变发展思路,以争创一流学科为标杆,营造有利于内涵发展和创新驱动的环境氛围。加强一流学科高端人才团队建设,推进协同创新,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大学治理理念和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和体制机制等系列配套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确定以下“十三五”建设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     人才培养

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高水平大学为办学定位,按照内涵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育稳规模、调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并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继续教育稳步提质、适度发展。健全学校自我评估、专业认证及行业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检测“四位一体”的质量评估制度,确保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实施“铸魂工程”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方式,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重视并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建设包括思政课教师、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在内的学工队伍,切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教师的要求,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制度轨道。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强化教师作为品德之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强化思想引领,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掌握和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力。着力建好学校“一网三微”,培养高素质网评员队伍,引领正面舆论,传播正能量。严格学术纪律,加强对课程教学、各类报告会、学生社团组织的管控,正确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健全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

 

2.本科生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整体培养,求是求新,至善至美”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要务,强调知识和能力并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养成自主化、高效化和研究化的学习精神,着力培养一大批卓越人才。

遵循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施行院系两级管理,以充分发挥它教学、科研和学科等工作中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强化学风、教风和师德建设。以教风、学风建设为先导,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强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学行为规范等系列考评制度,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招生就业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职责,深入实施阳光招生政策。改革招生录取和学生就业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规模与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相适应的招生名额分配制度,创新招生工作思路,公平、公正、科学选拔学生,全面提升生源质量。

推进就业管理体系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就业工作联动机制,不断完善校内外单位联动的就业协作交流机制,实现本科生就业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本科生就业管理体系。

实施弹性学制,改革学籍管理制度。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建立并逐步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推进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实施前聘请第三方同行专家对其进行审核;实施专业学科及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一批课程教学团队,明确课程所承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考核、考试方式改革。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丰富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教学资源;大力推进“MOOC”、“SPOC”、“翻转课堂”等课程建成和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小班教学。建设并推广与国际接轨的学生数字化管理系统、教学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及数字化资源利用信息系统(BLACKBOARD系统)。

推进本科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完善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机制。提高学生转专业的自由度,扩大学生选科、选课、选时的自由度。探索建立学生申请课程免听等自主学习模式。在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拓展自主学习通道,不断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自主选择成长方式。

推进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实践教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筑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的校外实践基地,搭建能力训练、技术研发、现场教学、生活保障四位一体基地建设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加大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改革。坚持“文理渗透、通专平衡”,将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大力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扩大通识课底盘,增加通识课程选修比例。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科研案例课程、创新创业课程。

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改革。完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生自身发展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教学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强校院审核评估。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学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建立专业评估长效机制和招生预警机制,动态调整招生专业。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结构优化和动态调整,对办学能力不强、效率不高、就业困难的专业进行停招或置换。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新增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

3.研究生教育

“十三五”期间,调整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建立完善学位类型的动态调整机制,增加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逐年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加强研究生优质生源培养与生源地建设,开展国际合作,建立海外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申请-审核”博士招生选拔、硕博连读等制度,逐步扩大相应招生比例。在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上,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中心,将招生计划向有国家级人才(团队)、国家级成果及项目、国家级科研平台的优秀导师倾斜。

一是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学术学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完善专业学位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目标,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加大研究生实验实习基地、产学研结合、教学方法、教材与案例等方面改革与建设力度。新增国家级研究生创新基地(示范基地)2-3个;省部级研究生创新基地(示范基地)12-15个。

二是健全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实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完善研究生和导师互选机制,尊重导师和学生的选择权;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遴选和培训,明晰导师的主体责任,提高导师的创新和把握科技前沿的能力;建立与企业行业相结合的专业化导师队伍和联合培养基地,强化专业学位实践教育。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和集体指导制,切实推进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指导制。

三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突出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严把出口关。加强研究生政治思想和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重视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课程设置水平(体现基础性和前沿性),建立完善以研究生培养学院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推动研究生课程学习改革。建成国家级研究生精品类课程1-2门;省级研究生精品类课程5-6门;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5部。全国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现零的突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以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0篇以上。

4.国际教育

是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思维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海外高级人才、聘请海外专家短期任教和派遣教师海外进修等方式,充实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稳规模,提质量,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学校要在经费和制度等方面对出国半年以上的教师给以支持。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通过国家、省政府、学校合作、导师合作、项目合作或国际会议等多种渠道开展短期国际交流学习,使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二是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分别让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队伍走出国门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把我们的学生送出去、将国外的学生引进来。在办好国际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其对本部教育教学改革的借鉴、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将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要在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好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合作培养研究生。新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留学生比例达到在校生规模的1%。创新型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含研究生联合培养)2个。

三是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与更多的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依托学科群,组建世界级高水平联合研究基地;在优势特色学科和前沿性学科设置开放式科研项目基金,在国际科研合作研究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邀请高水平的国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采用多种模式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和学生交流互派等项目,积极推动优势学科和创新团队的英语版网站建设,在不断扩大学校科研国际影响力的基础上,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依托学院或学科,有计划地主办、承办和合办在学科领域中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依托校友组织,通过邀请知名人士(校友)来校开展“林大讲坛”、“创新创业”论坛等系列活动,提高学校的国内外声誉。

四是开展多层次国际文化交流。传承学校近六十年来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通过对学校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成立“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中心”,使之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科研基地、交流展示平台和文化体验社区。以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意识,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知识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以成立孔子学院为基点,筹建“中非”、“中亚”以及“中美”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基地),使之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桥梁和纽带、不同文明包容借鉴的示范区。

5.继续教育

推进继续教育品牌建设工程。适应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需求,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基本稳定学历教育办学规模,积极发展培训与职业能力鉴定,构建培养培训相衔接的继续教育体系,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改善培训条件,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承担各级党政管理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按照“稳定学历教育规模、大力发展培训、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教育发展思路,构建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实施继续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继续教育现代化,建立适应业务多样化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与学校继续教育办学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力争成人高等教育每年招生3000人,在校生规模巩固在8000人左右,函授站和助学机构数量均巩固在20个左右,其中50人以下的站(点)要逐步调整,200人以上规模的函授站力争达到10个以上,助学机构力争达到8个以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业余生每年招2000人左右,业余助学的合作主体70%以上应为高职院校,在籍生规模力争达到6000人左右。职业鉴定人数稳固提升,争取五年内突破10000人。

(二)学科建设

明晰学科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学科的分类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健全学科建设与管理机制。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学校在“十三五”期间要尽全力部署和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要特别重视学位点评估、学科评估和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在现有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培植和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优势学科;要在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整体布局的基础上,遵循特色发展的理念,借助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我校的学科优势;要建立健全学科、学位点及其负责人的遴选、考评、激励和退出机制。

强化学科内涵发展,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发挥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学科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坚持扶优、扶强、扶特,围绕“双一流”建设,一是要创新学科发展机制,构建学科集群发展新格局。构建ESI1%学科、国家一流、省级一流以及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四级学科体系,力争1-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建成2-3个国家一流学科。二是要健全学科建设竞争发展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破除学科资源管理和使用上的体制性障碍,健全学科资源共享机制,激活学科建设资源存量,科学配置学科资源增量。严格学科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学校、学院和学科负责人的建设责任。三是要实施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环境生态以及生物质材料与能源等学科群强化工程。

1.ESI排名前1%学科建设

在“十三五”期间,瞄准科学前沿和发展动态,遵循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坚持以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两个需求为导向,以构建高水平学科平台和培育学科杰出领军人才为基础,以产出重大教学科研成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主要考核标志,以建设一个以一流学科为引领的多学科优势互补的完善学科体系为目的,着力打造功能上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科集群和学科链,积极推动ESI三个学科群建设,发挥学科集群效益、充分释放学科发展潜力。

确定以林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骨干支撑学科,打造“农业科学学科群”;以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为骨干支撑学科,打造“环境与生态学学科群”;以林业工程为龙头学科,整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其它学科资源,打造“材料科学学科群”。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象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在国内的领先优势,要在关键科学研究领域和重要学科研究方向实现重大突破,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2.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根据我校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林学林业工程为主体的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对象。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对象,要瞄准国内、国际学科前沿,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学科的竞争力,使之整体跻身国内排名前30%,且保持其特色方向国内领先、部分学科方向国际先进。

3.省内一流学科建设

确定以林学、林业工程、生态学、生物学、风景园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和设计学等学科为主体的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对象。

4.校内重点建设学科

确定以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为校内学科布局急需发展学科。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科构架,分别树立不同的建设目标、进行相适应的配套建设和建立相适应的分类考核标准。校内重点建设学科,要瞄准国内高水平学科,加快发展,在局部实现率先超越和突破。

5.学位点建设

加快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加快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硕士点;要加速发展专业学位点,拓展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要重点发展金融、会计、艺术、法律、旅游管理以及工程类等专业学位点。

6.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加速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增加博士后流动站数量、扩大博士后流动站的招生规模。每个流动站每年进站人数不少于5人。要加强和完善博士后的条件保障建设,把博士后流动站真正建设成为我校诞生重大科研成果的摇篮、培养和遴选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园。加强与企业工作站和研发基地的合作,发挥学校智力、高层次人才优势,利用企业的资金、装备资源等优势,开展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及项目合作等方式,加速科研成果孵化和转化。

 

(三)师资队伍

根据发展总目标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我校“十三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要在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培育和引进在优势特色学科中重点建设2-3个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一流尖端团队;推动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芙蓉学者”和“树人学者”等在内的各种尖端人才计划的实施;要特别重视中青年学者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和选拔,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储备和考核评估机制;要继续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要在生师比达到国家要求的前提下继续提高专任教师的博士比例。

1.实施“领军人才建设工程”

实施院士等杰出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杰出学科带头人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自主培育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竞争入选两院院士或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体系。引进和入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10-12人;培育有能力竞争并主持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青或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或出版重要著作的人才。

2.实施“高端人才建设工程”

实施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和讲座教授特聘计划。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科技领军人才、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等人才30人;柔性引进国家级及省级人才50人;实施青年英才计划和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引进和培育“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人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10人。

3.实施“青年骨干人才建设工程”

滚动遴选300名左右具有创新意识、发展潜力、素质精良的青年骨干人才。加大师资队伍“四化”工程(年轻化、博士化、国际化、实践化)实施力度。每年引进和培养博士100名,其中有留学经历的博士10-1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60%,海外学习和研修连续6个月以上的比例达到25%。注重特殊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目负责人、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有影响的论文或著作、各类教学名师、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人才100人。

(四)科学研究

要遵循创新发展的理念,全面提升我校科研水平。“十三五”期间我校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要依靠尖端人才和团队在关键科学研究领域和本学科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卓有成效的标志性研究。实施包含“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培育工程,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工程,标志性成果培育工程以及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育工程”等四大工程在内的卓越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水平。“十三五”时期科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实施国家级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工程

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湖南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凝练重大科技创新方向,规划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跨学科重大科技项目、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实现科技经费、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奖励、国家创新团队建设的新突破。到2020年,学校整体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层次基金类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研平台争取取得重大突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立项26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35项,科研经费达到5.5亿元。新建2-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获得1-2项国家级奖励。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国家社科成果二等奖零的突破,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数60项。力争《Nature》、《Science》及《Cell》等世界顶级刊物论文实现零的突破,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前沿论文及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等取得突破。

2.实施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工程

强化资源平台集成。加速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学科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网上虚拟实验平台。扩大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生物乙醇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森林旅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成果转化率。扩大学校现有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建成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或项目或科技部所属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

3.实施国家协同创新工程

“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地新组建若干个不同类型和层次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使其成为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特区和示范,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在已经成功申报的经济林培育与利用、粮油深加工与品质控制、木质资源高效利用等3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面向国家科技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组建创新平台和团队。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合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研究人员,形成研究合力,承接重大项目。着力在“高原”上建“高峰”,在若干反映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的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提高教育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校在国内同类高水平大学中的地位和知名度。

4.实施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工程

在面向国家科技需求的总体目标下,根据学校科研的战略谋划,确定南岭山区作为科研主战场,探索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切实提升服务大产业、大区域、大社会的能力,形成“中南林科大”效应。引领和营造重视学术成就、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氛围,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围绕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的申报要求和特点,针对学校重点发展学科领域,开展成果的培育工作;通过积极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孵化工作,促进政府购买服务,力争形成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化成果。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经济林产业、林业生物产业、森林健康产业、粮食深加工、绿色物流、生态文明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更好地服务社会。举全校之力建设“人才智库”、“绿色智库”及“双创智库”三个智库,成立创业学院,为我校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以及服务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5.实施名刊工程

进一步提升我校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努力打造学术期刊的优势品牌和特色栏目。重点扶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特色,力争早日入选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居林业类期刊前列,力争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进入核心库。《经济林研究》居园艺类期刊前列,力争进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为扩大我校特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适时创办经济林学科领域的英文刊。

(五)条件建设

“十三五”期间,要按照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硬件“瓶颈”因素。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开疆拓土”、尖端平台、智慧校园、两型校园、美丽校园和校园文化设施等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争取得到省、市政府的支持,通过实施周边土地置换或政府划拨,扩大校园用地面积,基本解决学校办学用地紧缺问题,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整合校内生态、文化展品资源,高起点建设在湖南乃至中南地区罕有的生态文化馆和现代林业综合实验大楼。生态文化馆内可设立昆虫、家具、木材、食品、环境治理、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史等展区。设置标本馆、博览馆(含木材标本、树种标本、昆虫标本、木制品标本、经济林果实标本、家具和园林模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加快落实青年公寓或博士后公寓建设,解决新进青年教职工和博士后住房问题。完成工科实验大楼(工程实训楼)、公租房(安置房)、西园校门、地下停车库、生态广场和校园提质改造工程(校园美化)等项目的建设。改造好校园水网和电力增容等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学校能源监控中心。

逐步完善和加大校园环境、文化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如特色植物园、特色花卉园、特色树木园、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修复示范园、科技园、文化园,历史名人苑、墙、雕塑等,完成校园绿化项目改造,使学校教学环境得到整体提升,把现有的公共资源还给学生和教职工。建立教职工待遇稳步增长机制。探索利用周边相对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办学资源,为教职工子女入托、就读优质学校创造良好条件。

进一步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十三五”期间,要新增Elsevier SD外文数据库;改造完善图书馆功能分区建设,设立名人讲坛,终年、常态性地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营养;设立学生创客中心,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文化信息场所。根据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建设馆藏资源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科为主、多学科相互补充协调、有地方特色的同类一流高校图书馆。加强绿色文库建设,为传承和展示学校学术文化积淀建立特色馆藏,打造学校自有知识产权的文献信息资源品牌。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集学习研究、信息发现、知识创新与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校园学术文化中心。

2.智慧校园建设

以师生为中心,以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需求为宗旨,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数据服务为核心,以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夯实基础、着重应用”为建设原则,以“学校统筹、部门协同、齐抓共建”为建设机制,将信息化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围绕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建立四大信息化体系: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高效的服务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构建四化服务环境: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一体化;创建四型智慧校园:绿色节能型、平安和谐型、科学决策型、服务便捷型;搭建五大智慧平台:智慧基础支撑平台,智慧业务应用平台,智慧数据平台、智慧决策支撑平台和智慧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人、财、物、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信息化,逐步向智慧校园迈进,打造一个智能开放的教学科研环境和便捷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为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同时,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数字档案馆。依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履行档案工作存史求真、资政育人的使命,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3.大学文化建设

实施“中南林科大”精神凝聚计划。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组织编纂校史、口述史、优秀校友风采录等文化丛书,着力凝练、培育和弘扬“中南林科大”精神,增强师生及校友的凝聚力、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计划。完善和丰富校园形象设计系统,启动校史文献资料、科普馆(标本馆)标本和资料立项建设,完善学校宣传片、学校画册、学校生态图谱等设计制作。鼓励师生创作扩大学校影响的文化作品。实施校园品牌社团活动培育计划。重点打造师生绿色社会服务、学生绿色公益社团、绿色书香校园、雷锋超市、林大讲坛、名师导学等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力争“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人文校园建设规划目标,依托学校农林生态特色和湖南省绿色发展研究院等资源,力争将我校打造成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智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南林科大”文化。

(六)依法治校

用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新常态,要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依照各种制度和法规充分发挥教代会及学术委员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确保顺利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进程。

1.制度建设

学校按照“1+X”模式,即“章程+若干制度”的模式构建大学内部治理框架,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核心制度。依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章程》,严格做好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学校以章程建设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学校改革创新发展,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学术委员会运行模式;完善大学治理制度,实施教授治学,推进学术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民主党派和共青团、工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师生诉求表达和建言献策渠道,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2.机构优化

探索组织机构重构、人力资源管理新方法;着力推进管理机构调整,减少管理交叉,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机构运行效率。探索学校服务保障体系、建立起“大后勤部”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服务保障体系信息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确保学校发展建设需要。以宽广的胸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开展学科专业群整合,调整学院和专业归属。

3.民主管理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党务、校务公开机制,充实信息公开内涵,畅通上下沟通渠道,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继续落实校领导联系基层和接待日制度,完善意愿表达、源头参与、民主监督等依法治校机制。进一步提升教代会提案解决率和答复率,完善反馈和督办机制,做到“提案有答复、落实有速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

(七)党的建设

1.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学习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以及“两学一做”教育的模范、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主力军。

2.组织建设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建设更具凝聚力、领导力的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加强干部和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继续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与创造力。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进一步做好在优秀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着力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服务师生上取得新进步,在促进校园和谐上取得新成效。

3.作风建设

学校继续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教育为契机,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源头治理,着力抓党风、转作风、纠“四风”、正行风,在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当前,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风廉政建设进入新阶段,学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要充分认清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不断将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为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4.廉政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以构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为抓手,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完善工作机制,加大专项治理,严查损害师生员工利益的行为;完善信访举报机制,加大查办案件的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构建起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

五、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工作,将规划的实施纳入年度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规划实施的负责人,将规划任务逐年分解,创造性地予以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决策部署以规划战略为依据,日常工作以规划目标为指南,业绩考核以规划实施为标准。

(二)制度保障

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靠学校统领、各部门协同才能搞好的系统工程。要达到规划的预期目标,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建立有利于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和一流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二是要建立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与推动创新的学术评价机制;三是要建立灵活、高效和规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与成长环境;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督办制度、问责制度和考核评估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强化政策引导,把建设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

(三)财政保障

财政是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否则,一切都将成为无米之炊、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必须开源节流。一是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主动争取中央、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增加各种渠道的财政拨款收入;改革和调整创收机制,增强学校服务创收能力;力争学校每年收入增长10%,逐步改善财政收支困难状况。二是加强财务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约束性;修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各类财务行为;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财务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突出重点建设投入。夯实学校建设发展基础,扩大校园面积,美化校园,分年专项投入资金改造和美化校园;增加人才队伍、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专项建设投入,以2015年为基准,2017年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后按每年15%的比例增加投入;继续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逐年提高教职员工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四)资源配置

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投入。以规划目标为导向,统筹考虑“生均拨款”等事业收入经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等专项建设经费及其他经费分配。在经费投入、教学科研场所配置和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优先保证“一流人才”、“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和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的需要。以绩效考核为杠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益,建立基于绩效评价的拨款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

(五)评估考核

加强宣传发动,使广大师生员工充分了解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使规划实施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共谋发展的过程。

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行政效力,各学院、各部门在本规划指导下,结合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各学院、各部门应加强年度工作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年度工作应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工作总结要分析本规划相关目标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学校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考核,结合各学院和职能部门任期目标管理,对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到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将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建设目标的实现。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280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